
12月22日,第十四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颁奖盛典在深圳举行,优秀民间文学作品、优秀民间工艺美术作品、优秀民间文艺学术著作、优秀民间艺术表演作品等奖项在颁奖盛典一一揭晓。其中,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央美术学院民间美术系主任、著名艺术家杨先让和清华美院教授、女儿杨阳撰写的《黄河十四走》一书获得第十四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学术著作奖,35年前的辛劳开拓换来山花烂漫。







广西师大出版社《黄河十四走》出版发行后,尘封多年的民艺考察之旅得以经典重现,成为今天民间艺术研究的珍贵参考。此次广西师大社的版本中,还特别增加了十余篇、约两万字的杨先让撰文的《<黄河十四走>背后的故事》,从而比汉声版《黄河十四走》的内容更加详实而丰富。据悉,此奖是广西师大出版社《黄河十四走》一书继摘得“2019书业年度营销金案”之后,获得的又一更高奖项。
杨先让和杨阳
在《天末怀先让》中,黄永玉这样评价:“《黄河十四走》这一走,他把近百年来张光宇、张正宇、张仃、郁风、廖冰兄这些前辈老大哥为中国民间美术实践、奋斗、呼号,由于力薄势单成不了气候的凄楚处境,变成无限广阔的灿烂局面。”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年7月
在走访中,考察队积累了近千张图片资料,并整理出二十多万字的文本,汇集成《黄河十四走》一书。书中不仅详述了诸如安塞腰鼓、汉画像石、木版年画、剪纸、农民画、石刻、泥(面)塑等民间技艺,还分析了其艺术风格、反映的民俗风貌、折射的文化内涵等,并记录下当时优秀的民间艺人(如刘兰英剪纸、苏兰花剪纸、潘京乐皮影等),为黄河流域的民间艺术留下了珍贵的图文资料。
《黄河十四走》以真切的文字和鲜活生动的图片,记录下80年代黄河流域的民间艺术,让古老的民艺得以传唱至今……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年11月
第一届京东文学奖入围作品
获《新京报》2016年度致敬好书(艺术类)
2017博库·全民阅读周刊春风图书势力榜“年度致敬奖”
《我是岛里人》是一部个人史随笔集,以作者的成长以及家族的变迁为主线,写他的家族、亲朋、师长、故乡等一些人与事。在杨先让饱含热情的文字中,我们读出了浓浓的家国情怀,这是他们那一代人的底色,更是那一代人锲而不舍的生命追问。杨先让是新中国第一代的艺术家,他对家族的记录,就是对时代的记录,其中的人与物如同他的版画一般,以他情感浓厚的笔触展示给时代。
《梦底波涛》
杨先让是先行者,这首先体现在他对中国民间艺术的梳理上。在20世纪80年代,“文革”刚刚结束的时候,他偶然进入了民间美术领域,从此便与民间美术结下了不解之缘。更是在社会对中国民间文化尚没有清醒认识的时候,他用了四年的时间,前后十四次踏上了黄河沿岸考察民间艺术之旅。
在《梦底波涛》中,可以读到他对其他同行者的提携,以及对民间艺术家的传扬,尤其是他写的《美洲札记》,不只介绍美洲的民间艺术,更重要的是与中国的民间艺术进行比较,借此阐明对研究中国自己的民间艺术应具有的态度和应站的高度。
《三人行》
从1954年杨先让第一篇介绍董希文的油画《春到西藏》开始,他便以“业余”的姿态写他所经历的八十多年人生印记,其中有他接触到的一些师长,也有让他感动的同辈艺术家,还有一些是不断带给他惊喜的青年艺术家。当然更不乏一些其他艺术大家,譬如郭兰英、于是之、郎毓秀、李苦禅等。他的写作,以艺术为本,情感浓烈,笔触所到之处,浑然天成,这是他情感真挚的体现,也是他对人的怀念、对人的情谊,以及对时代的责任。
杨先让是为时代造型的艺术家,同时也是记录时代的艺术家,尤其他笔墨所记录的艺术家,还原了中国当代艺术的百年发展史,这也使得《三人行》独具珍贵价值。
《我为主》
“我为主”几个字取自杨先让与温家宝总理的通信。这几个字不仅对于杨先让,对于中国艺术的发展都有着根本性的意义。
在《我为主》中,杨先让写了美国艺术的现状,也写了美国艺术与生活的融合,还写了在美国生活的华裔艺术家、科学家等,更写了他在国内外为中国民间艺术奔波宣传及在海外进行的文化交流活动的一些事。
杨先让老师的文字都是有感而发、情感所至的。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年2月
学生记忆里老校长的音容笑貌,来自徐悲鸿亲友学生的口述材料,大量的绘画作品与历史照片,展现了徐悲鸿在艺术家、丈夫、父亲、教师、校长等多重身份下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复杂的人生选择,还原了一个真实客观、丰富立体、有血有肉的徐悲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