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华夏文苑

杨辛先生纪念专版(一)

中国著名哲学家、美学家、书法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北京大学杰出教育贡献奖、北京大学哲学教育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美学教研室原主任杨辛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24年3月7日23时18分在海南省保亭逝世,享年102岁。遵照家属意愿,杨辛先生丧事一切从简,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

杨辛先生千古!

杨辛教授生平

杨辛,男,1922年6月出生于四川巴县(今重庆市巴南区)。1946年至1947年就学于北平艺术专科学校西画系,师从著名画家徐悲鸿、董希文;1947年至1956年先后在冀东、辽宁、北京、吉林等地工作;1956年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担任教员,曾任汤用彤先生助手,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1960—1988年任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主任,1989—1990年任北京大学艺术教研室主任;1991年7月离休。

1989年被评为北京市劳动模范,1992年开始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8年被中国美术家协会授予“卓有成就的美术史论家”奖,2014年被中组部授予“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2015年被中国关工委授予“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

杨辛教授曾任中华美学学会第一、二届常务理事,全国高等学校美学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北京市哲学会美学组副组长,中华美学学会顾问,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山东省泰安世界遗产研究委员会泰山研究所名誉所长,泰安市泰山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杨辛教授长期从事美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著有(含合著)、《美学原理》、《建筑》、《美学原理新编》、《师岱堂集墨—杨辛泰山诗书选》,《杨辛独字书法》;主编《艺术欣赏教程》《青年美育手册》,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并多次赴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进行学术交流。

作为书法家,杨辛教授自书《泰山颂》诗先后刻石于泰山南天门和天外村,2008年自书大幅《泰山颂》为人民大会堂收藏,书李白诗《庐山谣》刻石于庐山天禾谷,并多次在国内外举办书画展,书法作品曾选入《中国美术书法名人名作选》、《二十世纪北京大学著名学者手迹》、《北京大学名人手迹》。

美学教育不仅是杨辛教授的专业追求,更是他的人生实践。他注重立德树人,引导青年学子追求真善美,推动美学教育走向社会。杨辛教授2012年被授予“北京大学哲学教育终身成就奖”,2013年被授予“北京大学杰出教育贡献奖”。

杨辛教授离休后致力于研究与发扬泰山与荷花文化中所凝结的生命精神和高洁品格,努力将传统文化与德育美育结合起来。鼓励青年学子修身立德,树立高尚的人生追求,达到“品艺术而赞美,登泰山而悟生,赏荷花而好洁”。

杨辛教授2012年捐资100万元设立汤用彤奖学金、杨辛助学金;2013年将多年收藏的148件与荷花相关的珍贵艺术品无偿捐赠北大,建成“北京大学荷花艺术藏品展馆”;同年又慷慨捐资设立“杨辛荷花品德奖”奖学金;2018年起陆续将近百件藏品、130余幅以立德树人为主题的书法作品无偿捐赠给北大附小,并设立“杨辛美育馆”;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用书法作品抒写时代精神,向白衣天使致以崇高敬意。

杨辛教授的人生境界与学术境界高度统一,研究美、追求美与实践美、奉献美高度统一。他的逝世,不仅是北京大学的重大损失,也是中国哲学界、中国美学界的重大损失,他的崇高品格和卓越贡献,将永远铭刻在我们心中!

杨辛教授千古!

(转载自《北京大学新闻网》,有删减)

杨辛先生的骨灰安葬在泰山

一生立德树人  心灵明澈  书写莲花品格

百岁求真向善  情怀远大  传道泰山精神

(华夏时报于建一、陆钢敬挽,2024年3月)

缅怀杨辛先生

2004年华夏时报向得克萨斯州政府注册,申请了联邦政府的报刊号。我请82岁的杨辛教授题写了报头,在休斯敦创建了美南地区第一份简体字华文报刊,并特请杨辛教授为华夏时报的荣誉顾问。

2004年摄于北大中关园杨辛教授的寓所

每年回京探亲,都去北大中关园向杨老汇报报社的发展,聆听老人富有哲理的教诲。老人赠墨宝“写家乡故事,传海外心声”,鼓励我们坚守海外办报的初心和理念。

公公曾就读燕京大学(今北京大学校址)新闻系,并参与领导学生运动,因同在教育系统,公公与杨辛教授虽未谋面但互有耳闻。丈夫陆钢82年毕业于北大地质系。北大计算机系主任杨芙清教授曾为中科院电子工程与计算机工程班授课,我们也在北大和清华上过其他课程;因此与北大有份特殊的感情。

2013年10月,在北大荷花艺术藏品展馆布展时与杨辛教授和展馆馆长赵桂莲教授合影

2013年杨老将多年收藏的148件与荷花相关的珍贵艺术品(价值上亿元人民币)无偿捐赠北大,建成“北京大学荷花艺术藏品展馆”。我应邀参与了展馆的布展工作。展馆开幕后,88岁的公公在丈夫的陪同下参观了展馆,并在来宾留言薄上赞誉杨辛教授的高风美德。杨辛教授看到留言后,挥毫写了《迎春》诗让我转赠有同好的公公。

2023年10月摄于海南保亭杨辛教授的寓所

2016年杨老肺炎康复后迁居海南保亭,94岁的杨老继续为当地的教育事业做贡献。五个月前,我们到海南拜访了这位七年未见的慈蔼老人,喜获老人书赠的南宋朱熹《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杨老以此诗鼓励我们在海外坚持中华文化的传承。

两年前97岁的公公离世。3月初102岁的杨辛教授驾鹤远行。岁月的车轮将载着我们驶向生命的终点,借用老人的《迎春》诗自勉:“人生七十已寻常,八十逢秋叶未黄,九十枫林红如染,期颐迎春雪飘扬。”

华夏时报发行人、社长于建一

分享到:
网友评论

10 条评论

所有评论
显示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