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坚持才能融入主流社会
本报特约记者郭葳2004年9月26日,美华协会(OCA)大休斯顿地区分会,在著名的州际大酒店举行25周年纪念颁奖晚会,就在那次晚会上,主持人将“亚裔杰出员工奖”授予了休斯敦大学教授邹雅莉,以表彰她18年来,通过卓绝的奋斗,克服移民背景带来的种种困难,不仅立足于美国的高等教育系统,并以大学为新的里基点,为中美文化、学术交流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成立于1973年的美华协会目前是全美最大的亚裔民权组织,有80多个分会,会员人数过万。自成立起,协会就以追求社会公正、机会平等、公平对待为己旨,促进亚裔社区参与主流事务,繁育培植族裔社区的文化生活,是为全美亚裔社区团结的象征。美华协会休斯顿分会成立于1979年,影响被及整个大休斯敦地区。每年九月前后,休斯敦分会都要举行一次盛大的表彰晚宴,向过去一年中表现杰出的亚裔人士颁奖。作为休斯敦著名的侨领,邹雅莉获誉诸多,但从某种意义上说,美华协会的这枚“勋章”份量颇重。它从一个特定的单元,肯定了邹雅莉从《治愈多元化的美国》时开始的长达十余年的努力。
从《治愈多元化的美国》开始邹雅莉在美国已生活了20多年。从加州到威斯康星,最后落脚德州重镇休斯敦。在休斯敦,她一步步走近侨社,一步步进入主流,今已声名遐迩。从休斯敦市长、国会议员的竞选餐会,到华人社区年度的国庆晚宴,均有其身影。华人社区皆知邹教授是位成功进入主流社会的特殊侨领,但对她的了解似乎并不完整。这些都是外在的东西!邹教授说,形式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发现问题,研究它,解决它。来美前的邹雅莉有着颇为传奇的经历,她大学主修阿尔巴尼亚语,毕业后在上海从事编译工作,还曾为当时的一些国家领导人担任过翻译。改革开放后的1988年,邹雅莉作为访问学者来到美国,进入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攻读教育学硕士。博士阶段转入人类学,重点研究文化对教育的影响以及族裔认同、种族文化等富有挑战性的社会课题。其思想集中记述在她的《治愈多元化的美国》一书中。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移民的历史在今天越来越多地以“文化的多元化”表现出来,邹雅莉从博士研修阶段起,便步步深入地走入这个多元化的领域,她深知,作为来自中国的移民,只有真正了解和深入探究到“多元文化融合”历史和实践过程,才有可能触到那扇融入美国社会的真正的门。这方面的探讨,其结果不仅有利于华裔在美的生存,也有补益于美国社会本身。“融入就是坚持,只有坚持才能融入”。邹雅莉如是说。在美国社会学及人类学理论上,就移民国家内部,所谓美国文化与各族裔文化间的相互关系,70年代前曾普遍以“民族大熔炉”为标度,意思是,移民要全面放弃原有的族裔文化,最大限度地陶冶于“美国文化”。90年代开始,随着移民状况的变化,大部分人转向了“沙拉拼盘”理论,即各族裔应坚持各自的文化,相互影响,混在一起同时保持自身的原味,少数族裔也应有自己的园地和认同意识,不同文化共生共荣,多样缤纷,“各美其美、美人之美”。这就是今天学术上占主导的多元文化论。而邹雅莉在80年代末从事研究时,便坚持了“多元文化论”的主张,她并进一步看到,多元文化的坚持,文化的共生共荣,不光是少数族裔融入主流社会的单向度的问题,也很可能是所谓“主流社会”治愈自身一些社会疾病的良方之一。因社会公正、机会平等乃是不分种族、无关多寡的社会理想,单一文化主义、沙文主义以及相互拒绝的文化势力,慢慢地会积淀起来,成为集体无意识,久之必会作用于社会,造成现实的不平等。因此,少数需要坚持,“坚持族裔文化的根本”,邹雅莉说。“先要认同自己的文化,再去谈融入,继承传统与融入新的社会体系不矛盾”。事实也印证了邹教授的观点,最近十年,华裔在美国已经逐渐摆脱了边缘化的处境,他们普遍接受了这样一个观念:体认自己为美国人,事先必要接受是华人,必须面对与生俱来的文化血统,要以不偏不倚,不卑不亢,不屈不饶的精神气度,从文化夹缝人转而成为悠游东西方的世界人,背依两种文化,加入多元文化的交汇、融合,开拓更宽广的生存空间。
双向努力:即要让美国人了解中国,也要让华裔了解祖国机会属于有准备的人。自80年代末到加州大学开始,邹雅莉不断地吸收、积累对未来有效的理论知识,从教育学硕士转入人类学博士的过程中,邹雅莉对美国社会的移民问题、权力对教育及文化的影响等课题做了充分的研究,最终,她取得了教育人类学及社会学博士。在国际上发表了大量有关人类学,社会学以及文化学的著作与论文。其专著《治愈多元化的美国》、《教育与权力》、《文化认同与文化政治》被主流大学用作教科书。除此之外,在理论研究过程中,邹雅莉恰当地将中国因素纳入进来,以“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对美国有何影响”这一独特的视角,以中国少数民族地区苗族学生的例子,向美国学术界展开了一个了解中国的窗口。12名苗族学生分别来自云贵高原的各个小村落,邹雅莉纪录了他们第一次走出山村,第一次来到北京的生活变化。当美国学生看到这些中国孩子的贫穷的家境,以及在逆境中顽强奋斗的过程,许多人都哭了,甚至不敢相信这一切都是真的。而那些在美国出生的华裔学生更是感慨,他们开始重新认识自己的文化来源。学生们还行动起来,自发地成立了苗族少数民族奖学金,募捐金额达到三百多万。这是一个双向的努力的成功例子:以美国主流的研究方法探索中国社会、文化的变迁,又以中国社会、文化的变迁为题材,影响美国主流社会对华人世界整体的认识。邹雅莉是这样做的。对于文化的双向交流来说,大学是最好的舞台。邹雅莉从加州大学毕业后,转赴威斯康星,投在著名社会学家迈克尔-艾普教授门下做“语言认同与文化政治”方面的社会学研究。为日后进入大学系统打下坚实的基础。此次邹雅莉的研究方向集中在“文化对人的影响”、“政治权力如何影响人的成就”、“语言的限制”等方面。在美经历多年,她认识到,形形色色的歧视在就像空气一样,看不见摸不着,实际上却无处不在。对移民来说“语言隔离”是导致族裔机会不平等的基本因素之一。所谓主流文化不是抽象的概念,首先是他们面对的活生生的美国人。人与人的沟通永远是语言在先。华人移民若求得社会平等、机会均等,就一定要从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入手。邹雅莉说,语言会限制你,很多偏见都会视非英语语言的文化为低级的文化。这个偏见需要打破,但首先你要掌握好英语,读懂这个社会,然后才能够告诉他们,世界是多元化的,美国是其中的一部分,因此,除美国的文化以外,世上还有许多值得尊重的东西。
以休斯敦大学作为双向沟通的桥梁威斯康星的博士后研究结束后,邹雅莉选择了休斯敦大学,休斯敦大学也选择了邹雅莉。当初谁也没想到,今天的休大已然成为大休斯敦地区,乃至整个德州,文化多元化的一个活跃的舞台,其中,邹雅莉一手创建的亚美研究中心适成这舞台上重要的角色之一。邹雅莉进入休大教育领导及文化研究系之后,主要工作是对德州地区中学校长进行高级培训,同时以人类学及社会学的方法对少数族裔社区进行专项研究。作为一名来自中国的学者,华裔社区自然是邹雅莉关注的重点,而中美文化差异比较,文化的交流互动更是一项长远的事业。为此,她经过一番努力,于1996年在休斯顿大学成立了亚美研究中心。在邹雅莉的领导下,中心一方面积极招收学生,开展对亚洲的文化,艺术,教育等方面的研究和教学,一方面大力促进美中之间,以及亚洲各国之间的教育合作与交流。十多年来,休大亚美研究中心已为中国培训了一千多名公务员、教育领导和商务主管等,带领六百多名学生到中国游学。亚美研究中心对休斯敦主流社会产生了影响,积累了很高的声誉。自2002年起,亚美研究中心承接了国家汉办的HSK考试项目,中心以休斯敦为基地,将HSK考试项目推广至整个美南地区,连续八年举办了汉语水平考试。考生逐渐递增,影响日隆。在此基础上,2004年,亚美研究中心启动了同天津大学合作成立孔子学院的程序,邹雅莉负责整个休大部分的提案。同时,亚美研究中心在十几年里始终积极参加休斯顿华人社区的各种活动,已成为本地侨社联系主流社会一座桥梁。邹教授本人与侨社各界人士广交朋友,参与各项公益活动,将侨社的华裔艺术家介绍到休斯敦大学,将侨社所载的中国文化的内涵整体地推至主流社会。休斯敦大学的卡伦堂是一座容纳千人的会堂,在邹雅莉的运筹下,近年起,每逢中国国庆和中国传统节日,这所会堂就成为当地华人社团搭台唱戏的主场。连续多年,华人社团在卡伦堂举办国庆演出、中秋晚会,春节文艺晚会,每次晚会都邀请了主流社会的政要及各界人士出席。晚会举办时,卡伦堂内外灯火辉煌,人声鼎沸,几成休大一景。“融入就是坚持,只有坚持才能融入”。邹雅莉现在是休斯敦大学教育领导及文化研究系的终身教授。谈到未来,邹教授说,在美国,华裔是亚裔的一个重要部分,但不是全部,下一步她希望推动华裔同其他亚裔的交流,深化对亚裔社区总体的研究,对休斯敦中国城一代的亚裔情况作更为细致的调查。此外,文化认同,文化交融是复杂而充满挑战的课题,对华人来说,问题不光是融入,还有继承。二、三代华人对汉语、中国的历史文化、民族传统异常陌生,文化迷失的情况相当严重,这些都是严峻的课题。对邹雅莉来说,也许昨天是《治愈多元化的美国》,今后将要治愈的是华人社会自身的无根的伤痛。2009年8月12日休斯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