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艺专栏

中美寺举办中美文化講壇 -杨惠姗主讲

      【本报记者慕石报道】佛光山中美寺举办中美文化讲坛,特邀世界知名琉璃艺术家、琉璃工房创建人暨艺术总监杨惠姗女士以《无中生有的文化创意品牌》为主题,回顾琉璃工房38年来创办、成长和走向世界的历程,介绍其独特的创作理念与文化价值,得到热烈反响。

斯塔佛市副市长谭秋晴代表国会议员艾尔-格林向杨惠姗颁发褒奖状

       杨惠姗是1970年代被誉为“千面女郎”的台湾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在12年中拍过124部电影,曾获得两届金马奖与亚太影展最佳女主角,她丈夫张毅作为著名台湾电影导演也是金马奖获得者。1987年张毅、杨惠姗夫妇在影艺事业的巅峰期决定告别影坛投身现代玻璃创作,在台湾淡水创立了华人首个文化创意品牌“琉璃工房”。

1987年张毅和杨惠姗在台湾淡水创建的琉璃工房。

      他们决定开创琉璃艺术创作之路,是源于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自我定位。琉璃艺术始于3000多年前的西周时期,琉璃工艺不仅是一种技艺,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艺术的表达。它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精神。他们心目中的琉璃是白居易诗裡“彩云易散琉璃脆”的琉璃,是中山靖王刘胜墓裡琉璃耳杯的琉璃,是药师经裡“身如琉璃内外明彻”的琉璃,是思想、情感和和文化的体现。

       在草创时期艰苦卓绝的探索过程中,他们经历了无数次失败,三年半烧掉了7500万台币。试验失败致使高价购买的窑炉报废,几年间的琉璃废品堆积如山,但他们没有向困难低头,自嘲其为“琉璃塚”。脱蜡铸造需经12道工序方能完成,每道工序不能有任何失误,否则易使作品碎裂,或产生不规则气泡及杂质。1987年,琉璃工房开始日以继夜地摸索和钻研,凭着百折不挠的信念,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成功复兴了失传千年的琉璃脱蜡铸造法,华人琉璃自此展开全新的艺术旅程。

      杨惠姗从药师经“身如琉璃,内外明彻”的智慧中汲取灵感,成功创作了一尊“药师琉璃光如来”,1995年被日本奈良药师寺隆重典藏。

      1993年海峡两岸的汪辜会谈时,辜振甫先生赠给汪道涵先生的见面礼琉璃作品《大声同唱一首歌》即出自杨惠姗之手。说明词:“对有些人来说,一人一把号,各吹各的调;对有些人来说,认同的方向定义混淆,短期内步调无法取得共识。对荷叶上的青蛙来说,大声合唱一首歌。”

       1993年和1998年,北京故宫物院两度邀请琉璃工房举办展览,并收藏其7件现代琉璃艺术作品,是对其卓越成就的极大肯定。2005年,在世界著名设计专家对将近五百个设计品牌的全面严格评审中,琉璃工房脱颖而出,和Nokia,Sony,Samsung,并列为DFAA亚洲设计大奖。DFAA将其作品评价为:从“物”到“心”的全面设计,具有鲜明而浓厚的人文气度与内涵,在琉璃世界中别具一格。将东方文化图脉及吉祥寓意并融入具现代感的设计,超越了装饰与工艺特质,将琉璃文化融入现代生活。

      2006年琉璃工房在上海成立琉璃艺术博物馆。

2012年琉璃工房圆满完成台湾高雄佛光山佛陀纪念馆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圣像(3米高琉璃一体成型),张毅、杨惠姗2013年在“唯有慈悲”展览上和星云大师在一起。

      2011年璃工房圆满完成台湾高雄佛光山佛陀纪念馆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圣像,将佛教智慧与慈悲以庄严形式展现于世。2017年法国装饰艺术博物馆宣布首次现代中国玻璃的典藏:收藏杨惠姗的琉璃作品《菩萨行》和张毅的琉璃作品《焰火禅心》。

      2024年杨惠姗荣获全球华人榜的终生成就奖。

      杨惠姗用充满“禅和思考”的琉璃材质,赋予每件作品呈现善与美的文化精神与生命之光,被公认为亚州铸造玻璃创作表达的最高形式。作品获北京故宫博物院、英国V&A博物馆、美国康宁博物馆及法国装饰艺术博物馆等全球二十多家重要博物馆收藏。杨惠姗的人生故事和琉璃艺术创作的心灵之旅,融合了文化、艺术和佛法智慧,展示其传承弘扬中华文化、并成为使其走向世界的精彩典范。


分享到:
网友评论

10 条评论

所有评论
显示更多评论